声音
个人缴费率适当提高、企业缴费率适当降低、总缴费率适当降低是一个可行的方案。提高个人缴费率是解决资金供需矛盾的一个选项。
——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杨良初谈提高个人缴费比例问题
观点
行政许可“砍门槛”要干净利索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把改革推向纵深。
政府应该对当前存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进行全面摸排,调查对象不仅应该包括政府涉审批部门、相关事业单位、协会、基层街道办、社区村居组织,还应该包括民众、企业等,政府不仅应该查清“非行政许可审批”到底有哪些、有多少,还应该广泛听取各类调查对象对各类“非行政许可审批”存留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建立“非行政许可审批”明细账——这样的账本最全面、无遗漏、接地气,对“非行政许可审批”进行删减、改造或规范。
而政府确定砍掉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也应纳入到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中,并把一份清单发给政府有关部门,要求其严格执行,把一份清单通过各类媒介“发”给民众,让民众对取消的项目、时限等情况一目了然,心中有数,能够监督制衡办事部门,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同时,纪检监察部门应该畅通投诉渠道,加强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工作的跟踪、评估、检查,保障把“砍门槛”的政策利好落到实处。
——李英锋
短评
莫让“关照”成了“人情贿赂”
近几年,官员亲属利用官权大肆敛财的案件屡见不鲜。事实上,尽管中央对干部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业问题三令五申,但规范干部亲属经商行为却一直是反腐败的“重点地带”。
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家庭内部的“官商结合”在全国各地上演多种“双簧戏”,问题还是出在监管制度上。一方面,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过大,牵扯面广,导致资源、资金、人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亲属经商,必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凡是有关联的群体事物都在其职务影响下相互“关照”,如此这般,除了正常的经营范畴,“人情贿赂”在所难免。另一方面,虽然领导干部财产信息公开制度已经开始执行,但是目前,公职人员亲属的相关信息还是不够透明,如是否在其管辖范围内经商,是否存在公职人员之间亲属互惠行为、亲属收受礼品的情况、就业的情况,是否移居国外等等,公众都难以知晓,这样就很容易出现监督难的问题。
遏制权力寻租,规范公职人员亲属的营利性行为,杜绝此种行为助长隐性腐败和期权腐败,就必须从根上抓起,把权力实实在在地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其一,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严格执行中央出台的禁止公职人员亲属经商的规定,还需出台更为详细的监督管理制度,发现一起严查一起,让官员权力在经济领域内“退避三舍”,特别是在亲属经营范围内。其二,信息公开是有效治理公职人员亲属经营性行为的有效措施。公布公职人员亲属的相关信息,尤其是从事商业行为的亲属。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亲属的信息与官员个人结算账户捆绑起来,防止官员申报财产不实的难题。其三,建立群众监督举报制度,增设公职人员信息公开平台,让群众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真实情况,了解权力的一举一动,知道官员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那些优亲厚友的关系网才能不斩自断,官员权力对于亲属经商的影响则会消失于无形。
——张 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