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海峡、日本海彼得大帝湾、马尔代夫马累港、亚丁湾,7月中下旬,这些本相距甚远、毫无关联的海域,只因中国海军舰艇的活动,而备受共同关注。
在即将出发的海军第十五批护航编队中,南海舰队军事法院军事法官孙德胜是忙碌的一个。制订方案预案、完善授课提纲、培训取证人员……便签本上记录的护航准备工作都有清晰的时间表,唯独回家亲一亲出生一个多月的儿子没有时间表。作为首次参加护航任务的军事法官,孙德胜难掩紧张,但还是自信满满。
相比孙德胜而言,第一批护航编队法律顾问、海军军事法院院长傅晓东更要辛苦。当时,海军法律职能部门首次派员为舰艇赴海外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提供法律保障,无先例可循。傅晓东在长达124天的护航中,提供数十份法律决策建议,审查护航行动方案并提出意见,全程参与护航行动中的特情处置。
4年多20多名军事法官在护航实践中,根据现代反海盗斗争任务特点,探讨法律保障方法,摸索整套经验,使多样化军事任务法律保障实现了由单纯岸基法律服务向“岸舰一体”法律保障的拓展。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赴文莱等8国及亚丁湾海域,执行“和谐使命-2013”任务,成为国际焦点。而背后的理论支撑之一“海军医院船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法律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报告,就是出自军事法官之手。
舰行世界,研究先行。为了适应海军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军事法官自觉站在国家外交战略及军事斗争准备大局的高度,牢牢把握多样化军事任务特点和部队行动需求,积极开展军事活动、军事演习中的涉法问题研究,不断完善法律工作方案预案,为外交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