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2019年,在民事强制执行法立法方面亦有突破。为实现对执行程序的有效规范和全面指引,最高人民法院牵头起草的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已于年内形成草案征求意见稿。
探索创新,奋力向“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迈进
“雷霆出击,莫存侥幸;打击拒执,举报有赏。”2019年9月,杭州市民刷朋友圈时,可能会被这条来自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法院的“微信悬赏令”吸引。针对一位执行标的额达1.7亿余元的失信被执行人的线索,如群众举报有效,其“执行悬赏金”可高达886.76万元。
申请执行人只需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金额保费,购买“悬赏保险”,便可申请悬赏征集执行案件线索,充分发挥了保险的经济杠杆作用,扭转了以往申请执行人长期被动等待的局面。
这类“执行+保险”的创新,正是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不断创新优化执行手段、执行方式、执行措施,进一步拓宽财产查找渠道的一个缩影。
执行不停步,改革无穷期。在法律框架内对执行机制进行的积极探索、严谨创新,也让人民法院向“切实解决执行难”迈进过程中,步履更加坚定、从容。
2019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化执行改革健全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的意见——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纲要(2019—2023)》。
该意见是未来五年指导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0个方面的主要任务、53项具体工作,让关于“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具体行动路径逐渐清晰。
新起点上再谋划,重整行装再出发,执行攻坚的道路上,人民法院从未止步。2020年,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将继续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