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铁售报在北京已绝迹。资料图片 |
本月初开始,北京地铁站内除允许免费发放《北京娱乐信报》外,禁止销售其他报刊,这被称为“地铁禁报令”。此令一出,几家中央新闻单位主办的北京媒体不吝版面,十几天来连续大篇幅刊发质疑文章。近日更有北京市政协委员表示,将在北京“两会”上递交提案,建议暂缓执行禁报令。
最新进展是,北京地铁方面表示,在确保地铁运营安全条件下,满足地铁乘客买报读报需求,《北京娱乐信报》也不再在地铁车站内免费发放。
禁报令这样出台
今年1月4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总队给地铁运营公司发函,要求尽快停止轨道交通站内除《北京娱乐信报》外的其他报刊的销售。
这份函件称,2009年12月1日,北京市有关部门召开会商会,对轨道交通站内报刊发售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会后下发的一份《纪要》明确指出,除《北京娱乐信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停止一切在轨道交通站内报刊销售行为,公安机关严格依法取缔在轨道交通站内的报刊发售行为。
至于禁令之下为何有一份报纸“被除外”,《纪要》给出的理由是,“《北京娱乐信报》作为北京市批准的唯一的地铁报,是服务宣传的重要阵地,可以在保证不影响地铁安全秩序的情况下免费发放。”
对此,在北京发行的《新京报》、《京华时报》等连续发表文章,质疑这种做法侵害了其他报纸的利益,有垄断之嫌。
1月12日,地铁运营公司新闻发言人表示,冬运以来北京9条地铁线路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客流,地铁方面依据相关法令,暂时停止在站台层销售全部60余种报刊,目的是保证乘客安全。
据悉,相关法令是指最新修订的《北京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该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厅、站台、车厢、疏散通道内禁止堆放物品、卖艺、擅自摆摊设点以及其他影响通行和救援疏散的行为。”
各界专家一致质疑
地铁运营公司作出回应前后,各界专家对禁报令的质疑被北京几家媒体置于版面的重要位置。
社会学家认为禁报令是利用公共资源侵犯和剥夺公众获取信息的权益。持此观点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
传媒专家表示,地铁在媒介信息的传播上显得尤为重要,多家媒体发售更有利于信息传播,指定发放一种报刊,信息来源渠道将变得单一化。持此观点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正荣。
舆情研究专家指出,此事提醒政府部门应改变官老爷颐指气使的不良作风,决策之前要做充分调研,尊重民意有利于做出科学决策。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展江则从文化角度给出结论:北京地铁仅留一报,让城市文化蒙羞,“在一个崛起中的国际大都市,通往春天的地铁仅售一报,岂不大煞风景?”
从法律角度审视,对禁报令的质疑主要因此而起:禁了60多种报刊,却唯独《北京娱乐信报》“是服务宣传的重要阵地”,可以在站内免费发放,这种做法是否有行政干预制造市场垄断之嫌?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蒋苏华接受《法周刊》记者采访时分析,反垄断法对行政机关干涉垄断的相关规定,并非禁止行政机关排除和限制竞争,而是重点在于“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如果此次的“地铁禁报令”具有法律、法规依据,则即使其行为具有排除和限制竞争的后果,也并不违反反垄断法,反之即有违法之嫌。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根据《北京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和一纸会议纪要下函禁报,有关部门的做法在程序上是否存在合法性问题?
蒋苏华的观点是,禁报令依据的是北京市政府颁布的上述《办法》,其中第二十六条设立了一种对摆摊设点的临时性许可,但有关部门下发的《纪要》却在事实上取消了该种许可,因此,禁报令的行政行为依据不足,“慎重起见,因此类许可涉及公共及其他同类媒体利益,有关部门应在之前举行听证。”
北京市人大代表王振民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禁报令是具有限制性的行政规定,对公众产生广泛约束力,但下发的“函”充其量只是一个文件,不是规章也不是法规,其程序显然有瑕疵。
曾起诉铁道部的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律师乔占祥接受《法周刊》记者采访时还提出,关于“地铁禁报令”,这一问题也值得讨论:公安机关是否有权禁止、取缔合法报刊的发售?
乔占祥认为,对合法报刊发行的监管,依照法定职权,公安机关没有此项权力。“公安机关认为卖报影响安全就一律取缔,是滥用权力,有违法治原则和市场化改革,很值得警惕。”
乘客看法不尽相同
在各界专家的持续“炮轰”下,1月8日开始实行的禁报令,从14日起覆盖北京全部地铁线路。
专家和法律人士对“地铁禁报令”的观点高度契合,乘客的反应却各不相同。
环球网上的调查显示,超过72%的网友反对地铁内禁售报纸。
但人民网的一项调查却显示,截至1月15日上午,参与投票的3万多人中,有超过71%的网友支持新规,认为出行安全最重要。
记者在采访时也感受了乘客不同观点的碰撞。
马先生经常坐1号线地铁,他很少在地铁里看报纸,“上下班时车厢里都能挤成照片,怎么看报?”
对马先生这样坐地铁不看报的乘客来说,地铁站厅让不让卖报都无所谓。
也有一些乘客表示,现在的北京地铁线路四通八达,选择乘坐地铁出行的越来越多,地铁运营的安全压力可想而知,从安全角度看,管理部门采取的非常规做法可以理解。
但有些乘客却觉得禁报令让人“难以理解”。罗先生就认为,北京较早启用的1号线、2号线、13号线和八通线等线路站台狭小、客流拥挤,站内却没有屏蔽门,相比设报摊,这才是真正的安全隐患,管理部门为何迟迟没有解决?